媽媽:「XXX,我在跟你講話你有沒有聽到?」 孩子:「有阿~(同時仍在玩手上的玩具)」 媽媽:「(生氣)把手上玩具放下!」 孩子:「好…(但眼睛看著旁邊)」 媽媽:「請你看我!!把我剛剛說的話講一遍!」 這些常見的對話是否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呢? 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 為什麼孩子這麼需要眼神接觸呢? 一般嬰兒滿3個月之後,逐漸會發展出一些互動表達方式,像是喜歡注視大人的眼睛(eye contact)、發出聲音等;約6個月時,則會開始模仿大人的聲音。並且在6個月即發展出眼神交替能力(eye alternating:一種主動式的分享式注意力),在1歲左右就能使用此能力與人分享。 在這段嬰兒模仿大人的期間,家長們也同時可以模仿嬰兒所發出的聲音、臉部表情或手勢給予嬰兒回饋 ,如此一來將使嬰兒獲得很大的溝通成就感,並能增加他繼續與大人溝通、互動的意願。大部分的家長都以為看著別人的眼神,是一種自然天生的表現,但其實是經過一番長時間學習而來的。 你可能會覺得只是孩子比較少看別人、或跟陌生人還不夠熟悉而已,長大一點就會好了。我們來看看如果都不懂得察言觀色的孩子,可能會遇到什麼狀況呢? 1.不擅於模仿(Imitation):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在成長發展過程中是一直不停地在透過模仿來學習新事物。且 模仿的對象不只是最親密的父母親,也包含了學校同學、老師、親戚、鄰居等,甚至包含了電視 。其實 孩子遇到自己稍微不擅長的事物,他們會自然而然的觀察(偷看)別的孩子或大人如何完成,再趕緊模仿 ,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一個社會互動喔! 2.他沒發現你生氣了: 也就是所謂的不懂得"察言觀色"。由於平常少跟人眼神接觸的關係,在解讀表情和情緒的經驗少,因此往往沒辦法第一時間就理解到你的面無表情其實就是非常火大了!甚至有的孩子是根本沒在看你的臉,從頭到尾看著別處。 3.視覺注意力不佳: 因為眼神常常習慣性飄走的關係,孩子通常沒有養成眼睛要固定看同一焦點的習慣,進而也會影響到搜尋能力和閱讀能力。例如看書會漏字、漏行,或者明明東西在他眼前,但他就是找不到等。 這些問題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還不明顯,但隨著孩子長大,需要的社會互動會更多,建議有相關問題的孩子,可盡早帶到兒童職能治療相關診所做復健喔! ...